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。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发展,制定了一系列大数据规划,旨在推动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,助力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。本文将从我国大数据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成效两方面展开论述。
一、我国大数据规划的主要内容
1. 明确发展目标
我国大数据规划明确提出,到2025年,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2万亿元,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我国将重点发展大数据采集、存储、处理、分析、应用等关键技术,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企业。
2. 优化产业布局
我国大数据规划强调,要优化大数据产业布局,构建以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地区为核心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区,推动大数据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延伸。
3. 推动融合发展
我国大数据规划提出,要推动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,包括智能制造、智慧农业、智慧城市、智慧医疗等,提升各领域的智能化水平。
4. 强化技术创新
我国大数据规划强调,要加大大数据技术创新力度,重点突破大数据存储、处理、分析、挖掘等关键技术,提升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国际竞争力。
5. 完善政策体系
我国大数据规划明确,要完善大数据政策体系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。
二、我国大数据规划的实施成效
1.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
近年来,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逐年扩大,大数据企业数量不断增加。据统计,2018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1.5万亿元,同比增长27.4%。
2. 技术创新取得突破
我国大数据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,在大数据存储、处理、分析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。例如,我国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存储系统、大数据处理框架等关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市场。
3. 产业应用不断拓展
我国大数据应用领域不断拓展,从传统行业到新兴领域,大数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。例如,在智能制造领域,大数据技术助力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、精细化;在智慧农业领域,大数据技术助力农业生产实现精准化、智能化。
4.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
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大数据政策体系,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为大数据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。例如,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,支持大数据企业创新发展。
我国大数据规划为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我国应继续加大大数据产业发展力度,推动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,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