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大数据产业已逐渐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。大数据资产作为一种新型资产,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。大数据资产融资却面临着诸多难题。本文将探讨大数据资产融资的现状、问题及对策,以期为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。
一、大数据资产融资现状
1.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
近年来,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发展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大数据资产融资业务。如《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、《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等,为大数据资产融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。
2. 金融机构积极参与
在政策引导下,商业银行、证券公司、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布局大数据资产融资领域。通过开发大数据资产证券化、供应链金融、融资租赁等创新产品,为大数据资产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。
3.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
据测算,我国大数据资产融资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元。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,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。
二、大数据资产融资存在的问题
1. 估值体系不完善
大数据资产具有无形性、动态性等特点,其估值难度较大。目前,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大数据资产估值体系,导致融资过程中估值争议频发。
2. 风险控制难度大
大数据资产融资涉及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、技术更新等问题,风险控制难度较大。金融机构在开展大数据资产融资业务时,往往面临较高的风险。
3. 信用体系不健全
大数据资产融资过程中,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主要依赖于数据,而我国大数据信用体系尚不健全,导致信用风险难以有效控制。
三、大数据资产融资对策
1. 完善估值体系
政府、行业协会、金融机构等应共同参与,制定大数据资产估值标准,提高估值结果的公信力。
2. 加强风险控制
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大数据资产融资风险管理体系,加强对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、技术更新等方面的风险管理。
3.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
政府应推动大数据信用体系建设,完善信用评价机制,提高大数据资产融资的信用风险控制能力。
4. 创新融资产品
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大数据资产融资创新产品,如大数据资产证券化、供应链金融、融资租赁等,满足不同类型的大数据资产融资需求。
大数据资产融资作为创新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,在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。面对当前大数据资产融资存在的问题,政府、金融机构、行业协会等应共同努力,完善政策环境、加强风险控制、健全信用体系,推动大数据资产融资业务健康发展,为我国大数据产业腾飞提供有力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