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据金融在我国金融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金融风险和法律纠纷。本文旨在分析大数据金融诉讼的特点,探讨新时代金融风险的挑战与应对策略。

一、大数据金融诉讼的特点

大数据金融诉讼新时代金融风险的挑战与应对  第1张

1. 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

近年来,大数据金融诉讼案件数量逐年上升,涉及领域广泛,包括互联网金融、金融科技、征信、反欺诈等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2018年我国大数据金融诉讼案件数量约为1.2万件,同比增长60%。

2. 案件类型多样化

大数据金融诉讼案件类型多样,包括合同纠纷、侵权纠纷、不正当竞争纠纷等。其中,合同纠纷占比较高,主要涉及借贷合同、理财合同等。

3. 诉讼主体多元化

大数据金融诉讼的诉讼主体包括金融机构、互联网企业、消费者等。金融机构在诉讼中主要扮演被告角色,互联网企业在诉讼中既是原告也是被告,消费者则主要扮演原告角色。

4. 证据复杂化

大数据金融诉讼的证据复杂,涉及电子数据、网络数据、语音数据等多种形式。如何有效获取、鉴定和运用这些证据成为案件审理的关键。

二、新时代金融风险的挑战

1. 数据安全风险

大数据金融业务涉及大量个人和企业数据,数据泄露、篡改、滥用等问题频发,给数据主体带来严重损失。据《中国网络安全态势报告》显示,2018年我国网络安全事件共计2.4万起,其中数据泄露事件占比超过60%。

2. 信用风险

大数据金融在信用评估方面具有优势,但同时也存在信用风险。一方面,部分互联网企业存在过度依赖数据、忽视人工审核等问题,导致信用评估结果失真;另一方面,部分消费者利用大数据金融平台进行欺诈、套现等违法行为。

3. 法律法规滞后

随着大数据金融的快速发展,现有法律法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金融风险。例如,在数据安全、个人信息保护、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,法律法规存在空白或滞后。

4. 诉讼成本高

大数据金融诉讼案件涉及证据复杂、技术含量高,诉讼成本较高。对于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和消费者来说,诉讼成本成为其维权的一大障碍。

三、应对策略

1. 加强数据安全防护

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应加强数据安全防护,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,确保数据安全、合规使用。加大对数据泄露、篡改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。

2.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

政府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应共同参与信用体系建设,加强对信用数据的采集、整合和运用,提高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和公正性。

3. 加快法律法规修订

针对大数据金融领域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为金融创新提供法治保障。

4. 优化诉讼机制

简化大数据金融诉讼程序,降低诉讼成本,提高诉讼效率。加强法官对大数据金融知识的培训,提高案件审理水平。

大数据金融诉讼是新时代金融风险的一大挑战。面对这一挑战,各方应共同努力,加强数据安全防护,完善信用体系建设,加快法律法规修订,优化诉讼机制,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。